English

中国电影如何面对“无胶片”时代

2000-08-10 来源:光明日报 邵牧君 我有话说

随着高清晰度数码成像电影摄影机的研制成功,电影拍摄正在进入“无胶片”时代。随无胶片拍摄而来的当然就是无放映机的电子影院。在这种影院里,没有传统的放映机,也没有放映员,只有一名负责接收从光纤或卫星传送过来的数码影象的技师。而且,这位技师能同时为同一地段的数家电子影院服务,即把一部电影的电子影象提供给多块银幕使用。据报道,早在1999年6月18日,电子影院的先行者乔治·卢卡斯便在美国的四家影院进行了《星球大战前传》的数码放映。

当电影进入“无胶片”时代之后,电影业的运行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电影在拍摄阶段已经数码化,对拍竣的内容进行电脑特技加工时,一切便变得异常方便,费用也将大大节省。没有了胶片,也就不再需要洗印拷贝,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运送拷贝,不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和创造昂贵的恒温条件来储藏拷贝。电影院可以精简放映人员,放映质量将永远保持完美,不必再担心因多次放映而出现“褪色”或“雪花”。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拷贝容易被盗印,被盗制成光盘,而面对无拷贝、无放映时间差的电影,盗版者将一筹莫展……前景看来是无比美好的。

因为过去电影技术的历次革新都无例外地仅限于局部技术设备的更新,以适应视听表现力的加强而已。历次革新都没有对电影的运行方式产生任何影响。因此,革新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在美国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而这次电影面临的“无胶片”化,则将导致电影从制作到发行到放映在运作方式上的彻底变革。称之为“脱胎换骨”也决不算夸张的。因此,据美国业内人士估计,胶片的消失可能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而电子影院取代传统影院则可能是5年之后的事情。

当前的由数码技术引发的“虚拟奇观”热潮,我认为也不可能逃过”热潮轮换”的市场法则。所谓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无胶片时代将意味着电影走向奇观化、走向远离真实等等骇人听闻的说法是不足信的。相反地,由于数码技术既能拍摄出高质量的现实画面,又能制造出模拟技术所无法再现的景象,它必将在处理现实生活题材方面给创作人士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在“无胶片”时代日益临近之时应当采取什么策略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中国毫无疑问是立于世界电影大国之林的。中国日益发达的科技事业也已经在数码成像技术方面有所建树。中国电影1999年里已开始出现试图运用数码技术的事例。在上海和北京,已出现不止一个发展此类高技术的中心,并且不乏投资非常巨大者。在自力研制和大力引进的两条腿发展策略的作用下,中国电影看来不会在技术上落后于欧亚的一些电影大国的。

这是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呢?我认为未必。理由很简单:中国电影业目前尚不具备运用昂贵的高科技设备拍摄高成本电影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概括地说是:电影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化,一个发育正常的市场和一定规模的国外市场。不存在这些基础条件,便很难想象如何收回高额的制作成本。在目前的条件下,更明智的做法应是对国外的技术信息加强掌握和下大力气培养有关人才,而不是投下巨额金钱来重复建设若干个数码技术中心。无胶片时代的脚步声虽已清晰可闻,但离完全实现毕竟还有至少5到10年的时间。我们在整顿好自家家园之后再花点钱去全盘引进技术和产品,也为时不晚。另外,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几乎所有的论者都认为应当在制片上采取低成本策略,这同急急乎发展诸多数码技术中心显然是十分不协调的。

我认为,今天电影业的决策者们应当对中国究竟缺乏什么,是什么阻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等问题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我看来,等我们的创作人员真正明白了“这奖那奖,不如观众夸奖;千好万好,不如票房看好”的道理,能用低成本的民族电影招徕观众,使老百姓恢复上电影院的习惯,到那时候,再废除胶片也不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